今天是

网站计数器:已有人访问

    联系方式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秀路59号
  • 学校办公室:0898-66712692
  • 海南华侨中学官方公众号

海南华侨中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2-01-02    阅读量:

细雨如丝,绵绵漾漾。12月28日上午,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讨活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除了侨中语文组的老师们悉数到场以外,来自琼山中学、海口市一中、海口市二中、海口市长流中学、景山中学、海南华侨中学观澜湖学校、海口美丽沙侨中分校的老师们也都冒雨莅临指导。我校语文组陈少玲老师以《论语(节选)》为文本依托,展开了一节“文言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课,可谓匠心独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语文教学内容的18个任务群,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抓手,“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就是其中之一。“跨媒介”这一概念主要是指信息传播介质和方式发生改变,其次指多种媒介交叉融合,多种媒介在交互关系中实现跨越,形成新的传播媒介生态链。基于现在获取信息的手段与媒介异常丰富这一现实,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陈老师的“文言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课”,就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陈老师的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本的仔细研读。陈老师从《论语》中精心挑选了和“仁”这一思想有关的文本,分类整编供学生研读,同时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第一,明确“仁”的概念;第二,探寻“仁”的内涵和表现;第三,挖掘“仁”的榜样。第二部分是学生综合多种媒介感悟“仁”的活动展示。

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无疑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第一次是播放《典籍里的中国》片段。同学们解读了文本一之后,明白了孔子所说的“仁”是以亲爱亲人为起点的道德感,孔子主张凡事从我开始,“由己及人”,这是“仁道”的开始。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弘扬“仁道”。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势抛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追求“仁”,弘扬“仁”?《典籍里的中国》(第5期)中有这样的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屏幕上出现孔子和学生的画面时,我们瞬间被带回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短片结束,同学们都觉刚才仿佛一场心灵穿越,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封建社会发展混乱,礼坏乐崩,诸侯征伐,民不聊生,整个社会环境急需改善,“仁”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视频手段的使用,使得学生对文本、时代、精神、思想有了更深刻更透彻的领悟。

第二次是播放电影《孔子》中“颜回救书而亡”的情节,讨论这样的改编是否合理?这是在同学们研读完文本二、文本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活动。学生已经通过研读文本,理解到了“仁”的内涵及表现,孔子对“仁人”的标准是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学识,有眼光,对人间是非善恶美丑有价值判断力的道义的阐释者、承担者和弘扬推广者,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使命担当的知识分子。而在学生颜回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些品质,颜回安贫乐道、好学坚定、聪慧谦虚。学生们跟随文本,终于将“仁”的内涵表选具象化,在此基础上,陈老师安排了观看电影片段,讨论改编的合理性的教学活动,无疑使得学生对“榜样”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视频是一种综合艺术的展示,音乐的烘托,特效的加持,可视化的立体表现,的确更加地震撼也打动人心,孩子们从文字走向画面,获得了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加深了对颜回人格品质的理解。

第三次是26班的孩子们综合多种媒介来感悟“仁”,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向孔子致敬的活动展示。有王蔓怡同学通过网络寻找记录身边的“仁人”短视频——《浙世界那么多人》,有莫小曼、董绪丹、符式瑜剪辑制作的短视频——《致敬和弘扬孔仁哲思》,有韦诗琴等同学展示的原创诗歌朗诵表演《颂孔》,有罗彦好等同学带来的改编创作的奏唱表演《仁泽山川》。

在座的所有同学和老师们都被形式多样、手段丰富的展示活动赞不绝口。陈老师依托教材、立足文本,积极为学生创造跨媒介阅读的条件,将课程内容以影视、歌曲、朗诵多种形式融入到教学中,为阅读教学注入新意。

课后,我校符蕾老师作为“高中文言文跨媒介阅读策略研究”课题的主持人,和大家分享了这个课题从开题到实践的过程。符蕾老师分别展示了该课程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初步的思路与策略。

所有听课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现堪称精彩,陈老师的课堪称惊艳。课后,老师们积极交流,进入了精彩的评课阶段。

来自景山学校的熊永华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课是一节跨界融合的阅读课,是文本信息和非文本信息的分析比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大融合。在肯定陈老师教学尝试的基础上,许老师也提出一个教学建议,在让学生讨论电影对“颜回之死”的改编是否合理时,由于学生基本都认为是可以,老师此时可以提出不同想法,来引导锻炼并形成批判性思维。

来自琼山中学的刘成老师对陈老师的课也给出了高度评价。刘老师提出,本节课,陈老师没有丢掉文本,而是用文本为课堂奠基,在对文本的充分挖掘、详细研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多媒介的加入入,正是媒介以“文本”为根基。很多时候“跨”是有利有弊的,只有以文本为根基,这样的阅读才不会流于形式。除此以外,刘老师也提出了三点教学建议,第一,《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媒体价值观导向。第二,与熊老师一样,对于讨论电影对“颜回之死”的改编是否合理时,如果学生都认为合理,那么老师可以从“不合理”的角度来引导锻炼并形成批判性思维。第三,在学生丰富精彩的活动之后,老师的点评可以尽可能地贴近文本。

海南华侨中学的范平丽老师,是该课题的核心成员老师之一,她对陈老师课程的点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前期的选材,经典隽永。什么样的文本适合来做跨媒介教学?大家在几次讨论之后,敲定了具有经典性,可操作性及示范作用的文本,所以从教材中精选了《论语》。第二备课思路,根深叶茂。文言文跨媒介阅读课的重心依然是文本,这才是文言文的根本,所以要立足文本,挖掘文本,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叶茂展现在经典的内容如何在当代获得新的生命力。第三,课堂扎实到位,精彩纷呈。

海南华侨中学语文教研副组长兼高二备课组组长白建东对陈老师的课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全新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其实大部分老师都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座的老师都是在学习、探索。首先,跨媒介都可以有哪些媒介,今天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媒介手段,电影、网络、歌曲、朗诵等等。其次,如何实现在媒介与文本之间的有机融合表达、交流、探究、评价、演绎,今天学生们的演唱、颁奖词、小视频、解说、朗诵都是很好的输出与实践。可谓惊艳,这节课的确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活动最后,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组长汤成慧老师对陈老师这节课大胆的探索,成功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认可和评价,建议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都应该至少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课,用年轻人的方式上出年轻而富有活力的课。最后,汤老师总结了本学期语文组所有科组会活动的内容,本学期的每一次科组会都以教学课例为依托,积极展开对课堂的诊断和研讨,不断打磨提升每一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语文组在变化的形势面前保持教研教学的初心与定力。

语文课堂,精彩的是学生,匠心的是老师。语文老师的幸福是在对自己不断的要求和精进中打磨出来的。与君共勉,愿我们能拥有属于自己恒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