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网站计数器:已有人访问

    联系方式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秀路59号
  • 学校办公室:0898-66712692
  • 海南华侨中学官方公众号

辗转滇黔 烘炉淬火——国立第一华侨中学简史
发布时间:2018-11-08    阅读量:

辗转滇 烘炉淬火——国立第一华侨中学简史 

1939年,日寇鲸吞东南亚之野心日渐明显,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同胞送其子弟回国求学。他们大多是从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入境,仅汇集在昆明一带就有数百人,且侨生回国求学之趋势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之下,仅仅靠规模较小的育侨中学接纳侨生就读,显然是不够的。

19391028日,云南省教育厅致电教育部,提出筹建一所国立华侨中学的建议。教育部和侨委会都认为有必要设立一所专门招收归国侨生的华侨学校。“侨委会为救济彼辈失学侨胞,特呈准行政院设立国立华侨中学” 《筹备中之国立华侨中学》,1939124日《申报》,第9)。这样,既可体现政府对归国侨生的关怀,激发广大华侨的爱国热情,亦可结合侨生的特点,增设适应海外需要的课程,使他们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故此,教育部便顺应时局向国民政府提出在抗日的大后方云南省择地筹建一所国立华侨中学。

193911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440次会议作出决议,并经行政院长孔祥熙签字,批准教育部可以筹设国立华侨中学,并拨给开办费五万元。

19391216日,行政院通过筹设国立华侨中学备案审查会,并指派刘石心、陈宗周和刘清齐为国立华侨中学筹备委员,刘石心为筹备主任。

1940221日,刘石心、刘清齐前往各地考察校址。经过调查,选定滇缅公路要冲保山县为校址,教育部批准建校。

1940226日,刘石心和刘清齐抵保山,经接洽借用保山县城外的腾冲会馆和各公宇(玄帝观、宝禄阁、白鹤观、玉书亭)为校舍,腾冲会馆为高中课室,玄帝观为高中男女生宿舍,宝禄阁为初中课室,白鹤观为初中男生宿舍,玉书亭为女生宿舍。同时还借用昆明侨务局办事处为报考国立华侨中学侨生登记处。

保山县距离昆明约590公里,县城有城墙围绕,滇缅公路从城东旁经过。西南城垣环抱太保山,山侧有龙泉门。出龙泉门,迈过石拱桥就是龙泉池,池在山脚,周围约五华里。池西部分叫九龙池,池西侧就是易罗池。易罗池附近的盘塔山上有文笔塔,过龙泉东南行一里多路就到了腾冲会馆,这就是校本部。腾冲会馆在保山算得上气宇轩昂,进大门从东向西走需经三进屋宇才出后门,国立华侨中学择址于此十分合适。

择址完成后,教育部便任命刘石心为国立华侨中学校长。学校拟于1940年春季开学,每月共需经费二万元,由教育部自19401月起按月拨给。学校计划招收高中、初中二十个班,学生约一千人。第一年实际招生458,524日正式上课。第二年,学生人数增加到500多人。

刘石心校长曾任广州社会局局长,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他邀请留法同学黎昌仁及曾在日本教书的谭祖荫等一批有学识、有经验的老师来校任教,邀请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来学校视察,并向全体师生演讲,鼓励同学努力求学,热爱祖国。校园里学习气氛浓,学生的爱国热情也极其高昂19415月,全校师生员工在参加国立华侨中学校庆一周年纪念大会上,高呼“卧薪尝胆,复我河山”等口号,誓与日寇不共戴天,气壮河山。同时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也十分突出。校内有歌咏队、演剧队等,学生们在课余积极排练节目并定期汇演,在当地反响热烈194177日,学校组织两个宣传分队,在保山县城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戏剧,获得一致好评。学校还有各类运动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开展竞赛。

1941年底,鉴于重庆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成立开课,为了区分两所华侨中学,教育部电令保山县“国立华侨中学”改称为“国立第一华侨中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生的海外经济来源断绝,生活陷入困境。国民政府及时向学校下发学生生活贷金,资助学生度过难关。1942年初,中国第一批赴缅远征军经过保山时来学校动员侨生参军,缅甸侨生积极报名参加远征军,次日,全校同学列队欢送远征健儿出征,校长为此致欢送词。国立第一华侨中学与育侨中学两校的同学共25参加第一批远征军,25人中,最终生还者仅15人,其余10人血染沙场,为国殉难。

194254日,学校举行纪念建校两周年运动会。当日中午,师生们正在宿舍休息时,日机滥炸保山县城,学校女生宿舍被燃烧弹击中起火,12名女生罹难,3名男生在校园内遭敌机轰炸和机枪扫射身亡,还有不少同学受伤,现场惨不忍睹。传闻日寇要进攻保山,刘石心校长当日晚上动员师生连夜撤离保山县,自行到昆明集结,每人补助30元。从保山到昆明的路程将近600公里,教工与学生撤离途中互相关照,历尽艰难,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抵达昆明集结点。

因战火在云南持续燃烧,194210月,教育部决定将侨一中迁往贵州省继续办学。经贵州省教育厅协助,学校训育室主任戴景昆和夫人吴质文到贵阳市清镇县五里桥乡觅得了新校址,清镇县教育部门及五里桥乡同意把设在高堡的国民中心学校提供给侨一中办学。又因刘石心校长认识昆明西南运输处处长吴缘之,使得迁校工作顺利进行。194212月迁校完毕,从保山撤出的500多名学生中,有300多名学生来到新校园继续求学。

五里桥乡国民中心学校原是一座庙宇,只能改成六间教室。而当时全校共有十四个班,迁校的学生加上在贵阳招收的学生共有400多人,学校只好安排学生上下午轮流上课,没有寒暑假。后来教育部和侨委会各拨了30万元款项,加上师生自力更生,亲自出力重建校舍,终于在高堡和邻近的平堡和姜家堡三个村子里,又赶建了八间教室、六间学生宿舍和一个礼堂,但都是竹木结构糊泥巴墙的茅草房,条件依旧简陋。

学校经过长途搬迁来到贵阳,教学设备已一无所有。又由于经费奇缺,教师教学参考书和学生课外读物都无法购置。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和刘石心校长都曾留学法国,俩人已是故交,在云南保山时,徐悲鸿先生就曾受刘石心校长邀请,到校向师生们作过演讲。此时得悉侨一中在保山被炸,迁校后困难重重,徐悲鸿先生提出愿为侨一中在贵阳举行一次展览义卖,筹款购置学校图书。于是在1943年春节期间,徐悲鸿先生在贵阳市区举办了为期十天的画展和作品义卖活动。最终门票和作品义卖收入共十多万元,除去徐先生医药费和绘画材料等费用外,均捐给贵阳侨一中,使学校开学不久便有了一个较像样的图书馆。

学校条件虽有改善,但由于师生人数不断增多,而校址又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导致师生生活极为困难。于是侨委会要求再次转换校址,194499日,教育部致电川、黔的教育厅:“查贵州清镇国立第一华侨中学校址偏僻,设备简陋,本部经与侨务委员会会商决定,将该校校址撤消,另在闽省择地设立,并将现有的高中部侨生并入国立第二华侨中学,初中部改为国立第十四中学分校。

侨一中并校交接工作于1944918日进行,10月中旬交接完毕。同时,刘石心校长呈请辞职获准。至此,国立第一华侨中学结束了其于云南保山与贵州贵阳两地办学四年多的历史。

 

保山县腾冲会馆为侨一中校本部


保山腾冲会馆校本部门口


侨一中全体师生员工1941年在保山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