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计数器:已有人访问
海南华侨中学官方公众号
从侨中大门口拾级而上,行至体育馆旁,便可看见海南华侨中学的校史柱,上面是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名字,下面则是一些简略的介绍。八十年校庆在即,亲爱精诚的校风和勤学报国的深沉文化积淀,值得我们再一次提起。
(一)国立华侨中学成立背景
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这激起了中国人心中的怒火,全国掀起了抗日运动的浪潮,东南亚华侨迅速响应。他们在出版物上发表煽动性文章,袭击日本人以及同日本人做生意的华侨,取消和日本人的契约,抵制日货也不把东西卖给日本人。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东南亚华侨抵制日本达到了顶峰。他们袭击日本人商店,放火烧毁日本商品,日本人的工厂也遭到了打砸。
20世纪初,中国所发生的几件大事进一步增强 了华侨对国家的忠诚。使得海外华侨空前团结,对国家的忠诚超过了旧时对家庭、家族、祖居地、行会和秘密会社的忠诚。
鉴于华侨在支持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联络海外华侨,国民党政府开始给予南洋华侨更多的关注,在1926年的第二届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在华侨的提议下,恢复了此前被撤消的外交部属下的侨务办公室。1928年,国民政府召开的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一项议案,把孙逸仙提出的三民主义定为海外华文学校学生的基础教育课程,进一步把向华侨子弟灌输民族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发展海外华文教育的重大目标。
1931年7月14日教育部修正华侨子弟回国就学办法。1934 年7 月侨务委员会又公布了补助清贫侨生回国升学规程。依照学业成绩及需要程度进行审核补助。
由于国家在华侨教育上的重视和提供种种优惠的条件,对华侨归国求学就行鼓励,因此许多华侨送子弟接受教育,以期将来更好地到海外就业和生存。
第二次世界大战甫一爆发,泰国的华侨也纷纷涌跃支持国内的抗日战争,有的涌跃捐款,有的成立了秘密抵抗组织。而后泰国加入了轴心国,泰国政府对华校采取了高压统治政策。借口华校参与了政治活动和违反了使用教材的规定,自1938年至1941 年间,被关闭的侨校达285 所,700 名以上的华侨学生失学。
华侨携子女多沿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归国,聚集在云南昆明者达三四百人。归国的华侨学生难以当即进入当地学校就读,大部分处于失学状态。为延续华侨教育、收容失学侨生,在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的建议下,泰国中华中学校长姚蔚生、黄魂中学校长张亦铮和新民中学校长纪宏良在云南昆明创办了暹罗联立育侨中学,办学地点在呈贡龙翔寺。
与此同时,1939年11月28日,国民党行政院召开第440次会议,由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先生批准在云南保山筹建国立华侨中学,由于选址问题,该校1940年才在云南保山成立。1941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中断,经费枯竭,沈从文在给他弟弟沈荃的信中写道:“孩子们虽破破烂烂,还活泼健康,只是学校不成学校,未免麻烦!三姐下月即不再做事,因学校要结束,也许要休息半年看……”由是,育侨中学并入国立华侨中学,办学地点仍在呈贡,当时教师多聘自西南联大,教员素质较高。
(二)沈从文一家与华侨中学
七七事变前夕,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人士共商国是,其间提议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学校南迁,并最终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沈从文随筹备组在昆明稳定下来之后,迫切希望妻子和孩子到自己身边,于是写信给张兆和,半年间,张兆和犹豫不定,沈从文无计可施,便写信给他尚未有阅读能力的儿子沈龙朱。1938年11月,张兆和带着沈龙朱、沈虎雏取道越南,抵达昆明。由于孩子太小,张兆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上。1940年,毕业于中国公学大学部外语系的张兆和才开始在孙伏熙难童学校教授英语,1941年秋,应校长卢伟民的邀请调入育侨中学,并在育侨中学同国立华侨中学合并后工作至1943年初。根据沈虎雏等人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沈从文一家住在昆明呈贡县龙街149号杨家大院。1940年10月,为躲避日军飞机轰炸,育侨中学迁至龙翔寺继续办学,一批华侨男生住进杨家大院的前楼,成为沈家邻居。不久,育侨中学校长卢蔚民邀请张兆和担任该校英文教师。《与二哥书:一个叫三三的女子》一书所收《张兆和年表》记载:“1940夏—1942年春华侨中学(呈贡龙街子)任英文老师”,这里的“华侨中学”即“育侨中学”,因私立育侨中学1942年初并入国立第一华侨中学,改称国立第一华侨中学呈贡分校。
妻子在这里工作,偶尔沈从文也来客串一下,沈从文次子沈虎雏在《沈从文的从武朋友》一文提到“爸爸每星期上完西南联大的课,下乡日子也去龙翔寺讲两堂义务课,家里因此常有年轻华侨朋友来玩。每逢育侨中学开同乐会,全家都去捧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沈从文先生也是国立华侨中学的“编外教师”。
(三)华侨中学学生与华侨精神
华侨中学的学生能歌善舞是有渊源的,沈虎雏说:“在庙堂里木板搭的简陋舞台上,曾强鹏同学独奏小提琴,跺脚打拍子,扬起阵阵灰尘,有人边弹吉他边用外国话唱南洋歌,另一位用琴弓在弯曲的锯片上来回蹭,居然能对付着演奏乐曲,几个男女同学表演奇特的夏威夷草裙舞,令人眼花缭乱……这些演出让我确信:华侨人人多才多艺。”后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出国远征,需要一批懂缅语、英语和东南亚各种方言的随军翻译,育侨中学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许多学生加入了远征军的行列。沈虎雏编《沈从文年表简编》(收入《沈从文全集》)记载:1943年“年初,因远征军准备第二次入缅甸作战,许多华侨男生被动员入伍作译员,呈贡县龙街的育侨中学停办,张兆和暂时失业”。
华侨中学的学生站在舞台上唱道:“我们都是好青年,勇敢......”张兆和女士曾对沈虎雏说,这首歌是沈从文特地为学生创作的。张兆和也在1942年7月20日桂林《大公报·文艺》副刊第一八○期发表了署名为“叔文”的散文《思想·信仰·工作(赠育侨随军同学)》。育侨中学学生敢于杀敌,奋勇向前,从军同学为国捐躯比例远超西南联大。穆旦先生深受震动,为此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其中写道:
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
在抗战时期,许多像符克一样出身富裕家庭的华侨青年回到故乡海南,组建“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踏上了抗日救亡的艰险路途,送医送药、捐钱捐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时候,华侨精神象征着爱国、奉献、牺牲。
我曾在《新华侨与新华侨精神》(载于《天涯华文》杂志)一文中说:“新华侨精神”有两层意思,一是“新一代华侨的精神”,二是“华侨精神的新阐释”。自2011年海南华侨中学创建国际部以来,通过“寻根之旅”和海外华裔青少年交流项目积极支持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寻根问祖活动。与时俱进,进行华侨精神的主题性阐释,使华侨精神纳入到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来,不断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提升了民族认同感。
(四)海南华侨中学校歌
国立华侨中学的校歌为《国立》,由陈树人作词,张兆和的弟弟张定和作曲,这首歌大约成于重庆期间,这首歌现在听起来感觉很长,实际上只有三段:
绵绵华胄,浩浩寰宇,海外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祖国是我们的第一家庭。
归来,展望河山带砺;沐受,五千余载文明,我们经过时代烘炉的锻炼,一堂亲爱精诚。
努力学业,勇往迈进,为祖国贡献力量。努力学业,勇往迈进,为侨胞争光荣。
其中“河山带砺”语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河山带砺是古代帝王分封功臣的誓辞,意指即使黄河细如衣带,泰山小如砥石,但国家依旧存在,誓约依旧有效。比喻国基坚固,国祚永存。
“亲爱精诚”为黄埔军校校训。黄埔军校首任校长蒋中正先生于中华民国14年元旦对黄埔军校学生训话中阐述:“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中国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张定和先生是国内著名的音乐家,1946年8月19日上海《大公报》出了一期“定和特刊”,张充和刊头题字,沈从文撰《张定和是个音乐迷》。吴祖光在《写在演出之前》称:“许多艺术家在这次抗战里展露他们的天才,定和先生该是其中值得骄傲的一个……”这次张定和作品演唱会的成功,是他音乐生涯中的一个亮点,能得到沈从文和吴祖光两位新文学大家联袂撰文推荐,更是新文学史上所不多见的。
(五)几易其址
1942年2月,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成立后,国立华侨中学更名为“国立第一华侨中学”。1942年秋,因突遭日军飞机轰炸,校址迁到贵州省清镇县五里桥乡,国立第一华侨中学共培养两期毕业班,计80人。
1944年9月,国民党教育部决定将国立第一华侨中学与国立第二华侨中学合并,校址迁往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五福场。
海南岛与东南亚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抗战胜利后,为了便利侨胞子弟入学,于1946年搬迁到海南岛海口市现址。海南华侨中学现址原名金刚岭,日军侵华期间,为了建造海军司令部,遂炸平。现在的海南华侨中校址是市区内地势最高之处。
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国立第一侨民中学更名为广东海南华侨中学。“文革”期间,改称为海南人民中学,继又改为海口市第五中学。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恢复校名为广东海南华侨中学。
1988年海南建省,校名定为海南华侨中学,属海南省重点中学。2015年被评为海口最美校园,仅过去的四年当中,就培养了多名省文理科第一名,为世界前100名高校输送了超过60名学生。
作者:杨本科